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农家子的科举奋斗路 第73节 (第1/2页)
??根据久居永嘉的书肆掌柜的提议,穆空青在九月十五那天提前一个时辰到了永嘉书院山脚下。 ??这山就叫永嘉山。 ??山不算高,原本就是个无名小丘,山丘不高,但胜在山体宽广。 ??因着永嘉书院坐落于此,才得了永嘉山的名号。 ??永嘉山下早早支起了不少茶棚和摊点。 ??这会儿天都还未亮,除了早早前来排队的学子手上提的灯笼外,便只有这些摊点上点着的灯烛了。 ??这个时辰守山人不会赶人,书院大门也还未开。 ??只要在山下买些茶点,便能直接在门前守着。 ??穆空青出门前自是吃饱喝足了的。 ??他原以为这个点已经算早了,却不想那山上影影绰绰,还能见点点火光,怕是已是有不少人都上了山了。 ??穆空青也不多耽搁。 ??永嘉书院考核自然是不准有人陪同的。 ??周勤就只将穆空青送到了山脚下,由着他自个儿提着灯笼上山。 ??九月中的清晨,山间的风吹来时带着几分凉意。 ??可这山道上都是看不清面孔的学子,也是他们一个时辰后的竞争对手。 ??谁也不敢慢人一步,生怕自个儿歇一口气,便连考试的机会都没了。 ??于是这群平日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,都是闷着头便往山上去,在这凉爽的初秋时节里,人人都带着一身的汗。 ??穆空青的体力早就练出来了,且这山也实在不算高。 ??从山脚出发若是不停歇,一刻钟多些的时间,便能到书院正门。 ??书院正门前一大片空地,现下无人提醒,空地上便自发排起了弯折的长队。 ??看来这就是那些常年住在永嘉的学子之间的默契了。 ??若不是经验丰富,怕也不会恰好卡着这个时间来书院。 ??穆空青粗略那么一打眼,前头约莫已经有了一二百人。 ??看着同时上山的学子也都一一排在后头,穆空青也跟着旁人一同排好。 ??随着时间流逝,天色渐明,上山的学子也愈来愈多。 ??书院门前的这片空地上,很快便排满了人。 ??奇异的是,许是文人都好面子,又许是前头带的头太好,后面即便是空地上已经有些挤挤挨挨了,这蜿蜒的长队却不曾混乱过。 ??穆空青的个头在人群中不算高,他也瞧不见这空地上的具体人数。 ??不过他只需在心中估算一番,也可大致明了。 ??永嘉书院每年只备上三千份桌案,而这片空地上可以容纳的人数,约莫也是三千上下。 ??这么一想,这一手扶持永嘉书院崛起的杨克佑老先生,当真是个妙人。 ??卯时二刻一到,书院大门准点开启。 ??先出来的并非穆空青以为的文士先生,反倒是两队穿着骑装的学子。 ??待这两队学子在书院大门两侧分立站好后,才听有一中年男子的扬声提示学生们入场。 ??穆空青瞧不见前头的情况,便只好先跟着人群走。 ??过了书院大门,随着人群向前行,穆空青听到身旁有学子在交谈,这才知晓他们要去的,正是书院的演武场。 ??永嘉书院每年的考场,都在书院演武场。 ??一时之间,穆空青也不知是该感慨书院内的演武场够大,还是该感慨在当前重文轻武之风盛行时,永嘉书院还能别具一格地折腾出一个演武场来。 ??瞧着先前在书院门前那两队学子的模样,这演武场怕也不止是放着好看的。 ??进门、落座,一切都宛如提前排练过一般井然有序。 ??便是穆空青这个头一回考试的,也能跟着旁人的动作,不至于无措。 ??很快,演武场上的三千张桌案,便已经坐满了人。 ??奇异的是,当此次考核宣布开始时,天边恰好露出了一抹金色光晕。 ??穆空青掀开桌案上盖着的麻布,麻布下除了笔墨外,还放着一张答卷。 ??没有稿纸,只有答卷,颇有些落笔无悔的意味。 ??而本次考核考的是杂文,题目只有二字——黄花。 ??穆空青顿感头疼。 ??大多数人提到黄花,想到的都会是那句知名的“季秋之月,菊有黄花”。 ??然而穆空青来自后世,自然听说过那场坑了无数学子的“青条若总翠,黄花如散金”。 ??这里的黄花,指的并非菊花,而是油菜花。 ??而且,“黄花如散金”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司空图,此人的诗集在炎朝亦有流传。 ??因而这里的“黄花”究竟是大众人之中的菊花,还是那曾在宋代坑了无数学子的油菜花,当真不